别看伏羌地方碎,伏羲皇帝头一辈。桑叶儿衣裳脸上黑,伏羲爷生在古风台。
古风台,位于今甘谷县西南白家湾乡朱圉山中,相传是人文始祖伏羲的诞生之地。这首民谣在甘谷耳熟能详、世代相传。“桑叶儿衣裳脸上黑”一句话,便将伏羲的形象生动刻画出来。从古至今,甘谷人都习惯性地将衣服称作“衣裳”,这一称呼看似普通,却承载着甘谷厚重的历史文化,诉说着古老的故事,将人文始祖伏羲的时代,通过这一个日常用词和当今社会悄然相连。
“裳”字有着厚重的文化密码。东汉刘熙*在《释名》*中解释:“裳,障也,所以自障蔽也。”障是保护的意思,蔽有遮羞的意思,在远古蒙昧时代,我们的祖先用兽皮、树叶、草编蔽体,这些围于腰间的简陋物件,正是服装的原始雏形,称之为“裳”。人文始祖伏羲“以桑叶为裳”的传说,更将“裳”的历史追溯至文明发端,可见“裳”的历史非常久远。《周易�9�9系辞下》*记载:“黄帝、尧、舜垂衣裳而天下治,盖取诸乾坤。”不仅确立了“上衣下裳”的服饰制度,也标志着衣裳从单纯的实用之物,演变为承载礼仪秩序的文化符号。做衣裳的材料也有了更进一步的拓展。商周时期,服饰形制走向规范,成为区分身份地位的标识;秦汉时期,款式趋于多元,衣裳兼具实用功能与礼仪象征;唐宋以后,随着丝绸的广泛应用,衣裳制作融入更多工艺审美,成为精致生活的写照。《说文解字》*更将“裳”释义为“常用常备之物”,凸显其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地位。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
岂曰无衣,与子同泽,王于兴师,修我矛戟,与子偕作。
岂曰无衣,与子同裳,王于兴师,修我甲兵,与子偕行。”
这篇诗经《秦风·无衣》字字铿锵,是一首激昂的战歌。秦风是秦国的曲调,这首《无衣》出自那里,当然就是秦人生活的地方。秦人建国之前,生活在甘肃天水一带,甘谷古称“冀”,这里有朱圉山,“圉”意为养马之地,正是秦人先祖非子爷*牧马封邑之处。这里毗邻西戎,长期处于征战前沿,多位秦王先祖在此血染沙场。公元前822年,西戎攻入秦地,周宣王*派兵增援,将西戎赶出了秦地,封秦庄公*为西陲大夫,并将犬丘之地赐给了秦庄公。西周末年,周幽王*烽火戏诸侯,死在了骊山脚下,他儿子周平王*迁都洛阳,东周开始,秦襄公*平叛护驾有功,周平王将岐山以西之地封给了秦王才有了秦国。并对他说:“戎人不讲道义,侵占了我们的大片土地,你若能赶走戎人,这些地方就归属秦国。”秦国经过多年奋战,收复了失地,从此才有了和其他诸候国相互抗衡的能力。
虽然秦国立国较迟,但他是一个以武立国的国家,连续二百多年的征战和厮杀让秦国人有了尚武精神,从这首《秦风·无衣》之中,我们就可以领会到同仇敌忾、同心协力、王师杀伐的一种气势。就这首诗而言,它是秦国的曲调定然是秦人所创,两千多年以前,甘谷就是冀戎之地,我想,这首《无衣》就是从这里吟唱起来的,难道这不就是对当年军旅生活的真实写照嘛!
《秦风·无衣》之中,有三个关键词:袍、泽、裳。袍指的是外面的衣服,这里指战袍。泽是通假字,古为襗,指内衣,为汗衫,甘谷人称汗袒。裳,上衣下裳,古代人没有裤子,腿子上套有胫衣,腰里围着的战裙叫“裳”。这个现代人有点模糊,但衣裳二字亘古迄今人尽皆知。
“岂曰无衣,”用甘谷话解释最贴切,就是“谁说没有衣裳穿?”甘谷,从“冀戎之地”到“羲皇故里”,从“冀县”“伏羌”再到“甘谷”,这片土地不仅留存着“古风台”等历史遗迹,更将“衣裳”这一古老称谓完整传承。这简简单单的两个字,既是秦人金戈铁马的历史见证,也是华夏衣冠文明的鲜活注脚,无声地诉说着甘谷这座古城的千年沧桑与文化底蕴。
*注释: 1.刘熙:东汉末年经学家。
2.《释名》:刘熙的作品。是一部专门探求事物名源的佳作。
3.《周易*系辞下》:是孔子解释易经的著作。
4.《说文解字》:是东汉经学家文学家许慎编撰的语文工具著作。北宋时期校勘发行。
5.非子爷:周朝诸侯国秦国的第一位君主。
6.周宣王:西周第十一代君主,前828-前782年在位。
7.秦庄公:秦国第五任国君。前821年-前778年在位。
9.周幽王:西周第十二位君王。前781-前771年在位。
10.周平王:东周第一位国君,前770年-前720年在位。
11.秦襄公:春秋时秦国开国君王,前777年-前766年在位。
李继承 2025.4.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