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宗岗*在评点《三国演义》时,对姜维的形象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评价,主要围绕其忠义、才能、悲剧性命运以及北伐的争议展开。以下是毛宗岗对姜维的主要评点内容:
1.忠义与儒家贤将形象
毛宗岗高度赞扬姜维的忠义精神,认为他是儒家理想中的贤将。在《三国演义》中,姜维被塑造成继承诸葛亮遗志、誓死匡扶汉室的忠臣形象。毛宗岗指出,罗贯中通过文学手法将姜维从提升为忠义无双的蜀汉支柱,从一出场就强化了他在三国时期的重要性。
《三国演义》九十二姜维出现时,毛宗岗评曰:“蜀之有姜维,非继武候而终伐魏之事者乎?六出祁山之后,始有九伐中原之争。而一出祁山之前,早伏一九伐中原之人。将正伏之,先反伏之。正伏为蜀之姜维,反伏为魏之姜维,而此卷则犹反伏之者也。……”
《三国演义》在这一回也特写姜维,一出现就非同凡响,识破了诸葛亮的计谋,可谓奇才,还将计就计,罗贯中赞道:运筹又遇强中手,斗智还逢意外人。“强中手”,“意外人”就是对姜维能力的高度认可。
《三国演义》九十三回从赵子龙的眼里显见了姜维的英俊威武,又从诸葛亮的眼里见其智勇,毛宗岗在此回评议中对姜维的论述更加精辟:“有将计就计之孔明,以破崔琼*之计斯已奇矣,又有将计就计之姜维,以破孔明之计则更奇,以假裴绪*赚天水而姜维能料,斯已奇矣。即以假姜维赚天水姜维不能料,则更奇。夫以孔明之计,而有破之之人,则其人孔明之所深爱也。以能料孔明之计之人,而终有不及料之事,则孔明又其人不得不服也。”……这里,一个奇中出奇,尽显了姜维和诸葛亮二人卓越的才能。
关于姜伯约归降孔明毛宗岗也有论述:“姜维有母,而孔明即以姜维之母牵制姜维,亦犹徐庶*有母而曹操即以俆庶之母牵制徐庶也。然曹操假其母之书招其子,孔明则不必假其母之书招其子,所以然者,欲其人背顺归逆,不得不以母子之情夺其君臣之义,若使其人背逆助顺,则自有君臣之意,正不专恃其母子之情耳。且曹操之才,不足以服徐庶,而孔明之才,实足以服姜维,庶不为曹屈,而但为母屈,而维则不独为母屈,而直为孔明屈矣。”
以上述论,以徐庶作比较,以顺逆论忠义,从其母见孝道,尽言当时姜维所处之境遇,一针见血,让我们对姜维归降蜀汉有了深刻的认识,他的忠孝仁义文才武略也就得到了充分的肯定。
2.军事才能与北伐争议
毛宗岗对姜维的军事才能予以肯定,认为他“进则冲锋陷阵,退则运筹帷幄”,具备卓越的统帅能力。然而,他也指出姜维的北伐策略存在争议,认为部分北伐行动(如第八次北伐)徒劳无功,反而消耗蜀汉国力。这与陈寿*《三国志》中“穷兵黩武”的批评形成对比,但毛宗岗更倾向于从文学角度肯定其“为国尽忠”的动机。
《三国演义》九十四回“诸葛亮乘雪破羌兵,司马懿克日擒孟达。”此卷大破羌兵,姜维功不可没。继九十七回大败曹真“姜维诈献书”,他的军事才能就显现了出来。毛宗岗评曰:“武候未出祁山,而天使姜维归汉,特以备六出祁山以后之用耳。然特写其归武侯,不先写其敌武候,不见姜维之妙也。但写其敌武侯于前,不写其佐武候于后,又不见姜维之才之妙也。此卷赚曹真,则其佐武候者矣。武候未死而有佐武候之姜维,然后武候既死而有继武候之姜维,人但知武候既死,而后显一能伐魏之姜维,不知武候未死,而早见一能伐魏之姜维,然则九伐中原之事,殆兆端于此乎!”
这里不仅对罗贯中的写作大加赞赏,对姜维的军事才能也给予了充分肯定。
到了《三国演义》一百零四回“陨大星汉丞相归天”,诸葛亮言:“吾平生所学,著书二十四篇,计十万四千一百一十二字,内有八务、七戒、六恐、五惧之法,遍观诸将,无人可授,独汝可传我书,切勿轻忽。”姜维深得诸葛亮信任,可见他的为人和军事才能也得到了诸葛亮的高度赞赏。
《三国演义》一百零七回是姜维伐魏的开始,毛宗岗曰:“此卷叙曹氏失败,为司马篡魏之由,而夏候霸*入蜀,又为姜维伐魏之始。然夏候霸之心非姜维之心也。霸欲伐者司马,而欲借汉以存曹也。维欲伐者曹氏,而欲借霸以灭魏也。姜维之心则武候之心也。武候以先帝之心为心,而欲终先帝之事,姜维又以武候之心为心,而欲终武候之事也。……由此可见,姜维忠义、心志非常人可比。
在《三国演义》一百零九回,毛宗岗对姜维的两次北作了详尽的分析。
他说:“姜维一伐中原,因夏候霸之来,乘其宗党之变也。再伐中原,因诸葛恪*之约,乘其邻境之外侵也。(这里说明姜维北伐是乘机而动)。而前后皆无成功者,前则借羌兵为助而羌兵不至,后则羌兵至而羌兵反为敌所用也。(这是一伐失败主要原因)。夫武候在日,犹有铁车之助魏,武候死后,安得恃羌兵之助刘?若以羌兵为可信,孰如南蛮孟获*之可信乎?武候不闻求助于蛮,而姜维乃欲求助于羌,此则姜维之失计者耳。姜维之失计,不得以失计咎姜维也。何也?牛头山之败,固甚于武候之失街亭,而铁笼山之围,则不异武候之算上方谷也。无如上方谷之烧,则水自天来;铁笼山之渴,则水自地出;街亭之水道绝,天不助马谡*以泉;铁笼山水道绝,天独助司马昭*以水;天实为之,谓之何哉。故曰:不得以失计为姜维咎。”
这里,毛宗岗用诸葛亮出祁山的胜败,对姜维的“牛头山之败*”、“铁笼山之围*”都给予了高度评价。同时,对姜维“借箭射郭淮*”也作了精辟论述:“赤壁武候借曹操之箭射曹操,有十万枝;姜维借郭淮之箭射郭淮,止是一枝,以一箭胜十万箭之力,不更奇乎!”就铁笼山之围,罗贯中也称赞道:“妙算姜维非等闲,魏师受困铁笼间。庞涓*始入马陵道,项羽*初围九里山。”
“姜维三伐中原,在曹芳*既废、司马师既死之后,夫师既死,则有隙可乘;芳既废,则有贼可计也。然维之心,自为讨汉贼,初非为魏讨贼也。而以讨汉贼为念,亦不妨借讨魏贼为名者,何哉?盖人方欲讨司马,我姑从其讨司马之名,而天方大讨曹,则我自行我讨曹之志耳。”《三国演义》一百一十回姜维三伐曹魏,矢志不渝,毛宗岗的这段话就是很好的印证。对于三伐中原“背水破大敌*”也作出了较高的评价。
姜维四伐败于邓艾*,毛宗岗论曰:“牛头山之战全乎败者也,铁笼山之战初胜而终败者也,洮西之战则全乎胜者也。不全乎胜,则士气沮,全乎胜,则士气锐,锐则可以及锋而用焉。此四伐之师,所以继三伐而即出与。”第四次北伐,因邓艾早有预料,故功败垂成。毛曰:“邓艾有‘五必出’之说以料蜀,姜维亦有‘五可胜’之说以料魏,……而料其出则果出,料其胜而不必果胜,则维之所料,先为艾之所料也。故知己而不知彼亦足以知己,则不得谓之知己。知彼而不知彼之亦料我之知彼,则不得谓之知彼。”此四伐之所以败也。但毛宗岗又论道:“四伐之败,与一伐等。盖一伐之役句安*陷焉,四伐之役张嶷*死焉,其失故相类也。然为国讨贼,虽败犹荣!”
“一伐之时,未学武候之自贬,四伐之后,亦学武候之自责,君子于其败而哀其遇,于其贬而怜其心。”从这里可以看出:姜维每次北伐兵力有限,蜀汉是费祎掌权,败而不失,是以虽败犹荣。
五伐一出既返,毛崇岗的论述是:“上方谷一日之雨,铁笼山一井涨溢,此实天意,岂人事哉。此谯周之《仇国论》*之所以作也。谯周仇国论,不过以成败利钝为言耳。其不作于武候伐魏之时,而作于姜维伐魏之时者,盖武候“非所遗睹”*一语足以破之矣。使人尽明哲,孰竭愚忠?使人尽知天意孰尽人事?故后世人有报国之志者,愿读《出师表》,不愿读《仇国论》者也。……此姜维五伐中原所以一出而既返。(可见出师之前谯周的《仇国论》从朝堂到士兵影响极大,姜维迫于舆论壮志难酬。)
时蜀汉景耀元年*冬,姜维出祁山斗阵法大获全胜,邓艾守而不战。忽使命至,诏维入朝,维不知何事,只得班师回朝。罗贯中在这一回感叹道:“乐毅*伐齐遭间阻,岳飞*破敌被谗回。”毛宗岗曰:“武侯出祁山而胜,姜维亦以出祁山而胜,姜维能继武候,则姜维之九伐中原,即谓是武候之六出祁山可也。且其事多有仿佛者,武候与仲达斗阵法,姜维亦与邓艾斗阵法,而武候斗阵只是一番,而姜维斗阵却有两番。邓艾之斗阵是真,即以斗阵破之,司马望*之斗阵是假,又不必以斗阵破之,则姜维又得武候之意而化之矣。武候好布八门阵,姜维好布长蛇阵,武候布八门阵于祁山,先有鱼腹浦*之石以为之端;姜维之布长蛇阵于祁山,先有天水城外火光以为之端;陆逊*不遇黄承彦*则必亡;邓艾不得司马望则必死;一样惊人,一样出色,今试观此篇,与武候存日,岂有异哉?”
在这里,姜维的军事才能有目共睹,他的北伐大业就是继诸葛亮“汉贼不两立”之说,忠心可鉴。
3悲剧英雄的宿命
毛宗岗强调姜维的悲剧性,认为他在蜀汉大厦将倾之际仍奋力支撑,最终因后主昏聩、宦官乱政而功败垂成。他特别提到姜维的“假投降”计谋,虽未能成功,但其“设谋报汉之志”堪比文天祥*、陆秀夫*等殉国忠臣,并感叹:“姜维不死尚为刘”。
到了《三国演义》一百一十五回,毛宗岗对姜维的北伐作了论述与总结,他说:“武候出师,以屯田终,姜维出师,亦以屯田终,屯沓中与屯谓滨无异耳。以为避祸,而保蜀之道在焉;以为保蜀,而取魏之道亦在焉。姜维未尝有九伐之事,而后人以沓中之役,为姜维九伐中原,夫为取魏而屯田,则虽谓之九伐焉可也。
“蜀之伐魏自此终,而魏之伐蜀自此始,可见汉不灭贼,则贼必灭汉,此正武候‘不两立’之说也。”从这段论述中就知道为什么诸葛亮和姜维以攻为守坚持北伐,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重要性了。陈寿等人“穷兵黩武”的批评也就不攻自破。
毛宗岗将姜维与诸葛亮对比,认为二人皆以屯田终局,但姜维的北伐更显悲壮。他指出,诸葛亮北伐尚有战略纵深,而姜维的北伐则因蜀汉国力衰微而难以为继,但仍坚持“汉贼不两立”的信念,体现其“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执着。
《三国演义》一百一十八回后主降魏,罗贯中引用后人诗作叹曰:“魏兵数万入川来,后主偷生失自裁,黄皓*终有欺国意,姜维空负济世才。全忠义士心何烈,守节王孙志可哀,昭烈经营良不易,一朝功业顿成灰。”不但哀悼刘堪*,更其对姜维的忠勇给予了最高的评价。
最后,“假投降巧计成虚话”姜维死难,毛宗岗言道:“姜维欲先杀诸魏将,然后杀钟会*而重立汉帝,其计不为不深,其心不为不苦矣。且将除邓艾,而假手于会,将除卫瓘*,而假手于艾,是谋杀诸将者姜维,谋杀钟会者姜维,谋杀卫瓘者亦姜维也。然而,会灭而诸将不灭,艾灭而卫瓘不灭,而天之(意)未可强也。论者往往以多事责姜维,然则陆秀夫之航海*,张世杰之瓣香*,文天祥崖山流涕*,皆得谓之多事耶?李陵之不即死*,或犹虚谅其得当报汉之言;而姜维之不即死,岂得实没其设谋报汉之志,元人诗曰:‘诸葛未亡犹是汉’,予请更下一语对之曰:‘姜维不死尚为刘’。庶不负其苦心云。”
罗贯中也在一百一十九回对姜维波澜壮阔的一生作了总结,赞曰:“天水夸英俊,凉州产异才,系从尚父*出,术奉武候来。大胆应无惧,雄心誓不回,成都身死日,汉将有余哀。”
毛宗岗以上的评点为姜维在《三国演义》中的形象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使其形象愈发丰满立体。他毫不吝啬地肯定了姜维的忠义与卓越才能,称赞了姜维继承诸葛亮遗志,矢志北伐,为蜀汉政权鞠躬尽瘁的忠诚;又以深邃的洞察力揭示了姜维的悲剧命运,指出姜维虽有经天纬地之才,却生不逢时,在蜀汉国力衰微、大厦将倾之际,独木难支,最终落得个壮志未酬身先死的结局。通过这种方式,肯定了姜维的历史存在,成功地塑造了一个“儒家贤将”与“末世英雄”完美结合的复杂人物。他既有儒家倡导的忠君爱国、恪尽职守的高尚品德,又有在乱世中力挽狂澜、虽败犹荣的英雄气概,这种矛盾而又统一的形象,让姜维成为了一个极具魅力的英雄人物。
4对姜维形象的塑造与影响
在古典名著《三国演义》的评点史上,毛宗岗的批注巧妙调和了正史与小说间错综复杂的矛盾。将姜维的忠勇特质推向极致,是其评点智慧的典型体现。
[在嘉靖本《三国演义》中,关于“姜维之母”的情节存在着明显疏漏,这一瑕疵不仅影响了故事的完整性,也使得姜维的人物形象略显单薄。
毛宗岗独具慧眼,敏锐地捕捉到了这一问题,他大胆地进行文本修改,精心增添了诸葛亮接姜维之母入蜀的精彩细节。在毛宗岗的笔下,诸葛亮派遣心腹将领,带着丰厚的礼品和诚挚的书信,千里迢迢前往姜维故乡迎接其母。这一路上,将领们小心翼翼地照顾着姜维母亲的饮食起居,尽显尊崇之意。而当姜维之母抵达蜀地,与久别重逢的儿子相拥而泣时,那感人至深的场景,瞬间将姜维的孝子形象刻画得入木三分。这一巧妙的改编,不仅填补了情节漏洞,更让姜维对蜀汉的忠诚与对母亲的孝心相互交织,使人物的情感层次更加丰富,也让读者对姜维的人格魅力有了更深刻的认知。]
毛宗岗对姜维的评价,深远地影响了人们对姜维的认知。自毛宗岗评点本《三国演义》广泛流传后,姜维的形象在读者心中发生了巨大转变,他从一个相对模糊的三国将领,一跃成为三国后期最具争议也最令人扼腕叹息的名将之一。人们为他的忠诚与执着所感动,认为他是蜀汉最后的脊梁,为了复兴汉室不惜付出一切;他的故事和形象在文学、影视、游戏等多个领域不断被演绎和重塑,成为了三国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他的忠勇和担当,是蜀汉政权的“精神符号”,精神价值无法估量,光辉形象万古流芳。
*注释1.毛宗岗:(1632年-1709年),字序始,号孑庵,明末清初文学家、文学批评家,以评点《三国演义》而闻名。他是中国古典小说评点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与父亲毛纶共同修订和评点了《三国演义》(即“毛评本”),对后世影响深远。
2.3.4.崔琼、裴绪、徐庶:《三国演义》中曹魏人物。
5.陈寿:西晋时期史学家,《三国志》撰写者。
6.夏候霸:《三国演义》中曹魏将领。后投降蜀汉。
7.诸葛恪:三国时期孙吴大臣。
8.孟获:《三国演义》中南蛮头领。
9.马谡:三国时期蜀汉将领。
10.司马昭:司马懿次子,西晋王朝奠基人。
11.牛头山之败:《三国演义》中一百零七回姜维北伐故事。
12.铁笼山之围;姜维北伐困司马昭于铁笼山。
13.借箭射郭淮:《三国演义》中姜维北伐故事。郭淮,三国时期魏国将领。
14.庞涓:战国初期魏国名将。
15.项羽:楚霸王项羽,秦朝末年楚国名将。
16.曹芳:三国时期曹魏第三位皇帝。
17.背水破大敌:《三国演义》中姜维北伐故事。
18.邓艾:三国时期曹魏著名将领。
19.句安:三国时期地名。
20.张嶷:三国时期蜀汉将领。
21.费祎:三国时期蜀汉名臣,四相之一。
22.谯周之《仇国论》:谯周,三国时期蜀汉学者官员。《仇国论》:谯周劝谏姜维罢兵休战的文章。《三国演义》第一百十二回有原文:处大国无患者,恒多慢;处小国有忧者,恒思善。多慢则生乱;思善则生治,理之常也,故周文养民,以少取多;勾践恤众,以弱毙强。或曰:曩者楚强汉弱,约分鸿沟,张良以为民志既定则难动也,率兵追羽,终毙项氏;岂必由文王、勾践之事乎?曰:商、周之际,王侯世尊,君臣久固。当此之时,虽有汉祖,安能仗剑取天下乎?及秦罢侯置守之后,民疲秦役,天下土崩,于是豪杰并争。今我与彼,皆传国易世矣,既非秦末鼎沸之时,实有六国并据之势,故可为文王,难为汉祖。时可而后动,数合而后举,故汤、武之师,不再战而克,诚重民劳而度时审也。如遂极武黩征,不幸遇难,虽有智者,不能谋之矣。
23.非所遗睹:指诸葛亮存世的名言。
24.景耀元年:公元258年,蜀汉年号,也是延熙20年。
26.乐毅:战国后期军事家,官拜燕国上将军。
27.岳飞:南宋时期抗金名将,民族英雄。
28.司马望:《三国演义》中邓艾部下将领。
29.鱼腹浦:《三国演义》中地名,诸葛亮在这里排下八门阵。
30.陆逊:三国时期孙吴大都督。
31.黄承彦:《三国演义》中人物,诸葛亮丈人。
32.文天祥:南宋末年政治家,文学家,民族英雄。
33.陆秀夫:南宋末年抗元大臣,民族英雄。
34.黄皓:三国时期蜀汉宦官。
35.刘堪:刘备之孙,刘禅第五子,蜀汉北地王。
36.钟会:三国时期曹魏著名将领。
37.卫瓘:三国时期曹魏将领,监军。
38.陆秀夫之航海:指陆秀夫负帝投海的壮烈故事。
39.张世杰之瓣香:指南宋名臣张世杰在崖山战败后,焚香告天之后投海殉国。
40.文天祥崖山流涕:指崖山海战南宋灭亡,文天祥恸哭赋诗舍生取义的故事。
41.李陵之不即死:指西汉名将李陵诈降匈奴。
42.尚父:指姜子牙。
————以上文字资料搜集于1999年11月。
2025年5月17日——5月22日改写整理李继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