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这边城市已经禁止燃放烟花爆竹了,农村还没禁止,怎么说呢?有些事情,出发点是好的,但都被歪嘴和尚念经念歪了。禁止燃放烟花爆竹当然是为了防止环境污染,影响人民的健康为出发点,当然,在城市狭小的空间里,禁止燃放是比较合理的,但在中国广大的农村,能造成多大的污染,就是值得讨论的问题了?一年也就春节,正月十五燃放烟花爆竹,对于广袤的农村,村庄周边都是农作物,燃放烟花爆竹对环境的污染是及其有限的,这是真是的现实情况。
中国人有燃放烟花爆竹的习俗已经很久了,几千年来,用点燃烟花爆竹辞旧迎新,辟邪消灾,是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记忆和向往。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古人用诗句寄托着对生活的珍惜,美好的记忆里,是人们对生活的向往和期盼。在城市中,人口居住的比较拥挤,如果大家都在春节燃放烟花,会造成空气污染,影响人们健康,这个,我们当然是支持禁止的,但在农村就不应该禁止了吧,如果都禁止了,现在连一丁点的年味都没有了。
人类文明在发展的过程中,不可能一味的否决,继承人类文明中固有的特色,也是需要有所舍得的,不能为了某一方面的利益,排斥人们的生活习俗,而完全不顾人们的感受,也是不利于社会进步的。我们可以优化环境,设计出更合理的方案,解决需求和问题之间的矛盾,既能整治好空气污染,又能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这是需要智慧的方案,不是一禁止就能解决问题的事情。
现在的年轻人总感觉年味越来越遥远了,没有新年的热闹氛围了,只剩下吃喝拉撒,没有新年的烟火气息,的确让人感觉乏味,缺少了鞭炮齐鸣的壮丽景象,也不再有空气中弥漫的香火的芳香。整个世界都安静下来,喧嚣的人世间,变成了无趣的天堂。
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习俗,在一些大型节日以及特殊的日子燃放烟花爆竹为了庆祝,这个不可回避的事实。针对安全、污染两个主要问题,我觉得没有什么可值得大题小做的,安全问题,如果是烟花爆竹的问题,可以彻查相关部门以及烟花爆竹销售点,完全可以避免的。也可以设置相应的烟花爆竹燃放爆竹燃放点,来避免一些其他的隐患。而所谓的污染空气,应该把汽车尾气污染和工业气体排放解决一下,而不是制止燃放烟花爆竹。
对农村人来说,这千百年来形成的风俗习惯,已经成为一种习俗,岂是简单一个禁字了得?如果春节没有了烟花炮竹,农村的春节将是静悄悄的春节,再也没有过年的味道,更不说农村春节传统文化的韵味了。农村人本来过年图的就是一个热闹,不热闹还像中国的农村吗?
春节期间,在农村就有贴春联,放烟花的习俗,这是农民辛苦了一年,年底庆祝一年的丰收和喜悦,而且放鞭炮,还有驱邪的传说,所以农民是很相信这些东西的。除了这些,放烟花炮竹,也是我们童年的一部分,是我们童年的美好记忆,跟压岁钱一样,深深的刻印在我们的脑海里了。
***
记忆的焰火:当传统遭遇现代性的规训
《美好的记忆》一文以烟花爆竹的禁放政策为切入点,展开了一场关于传统习俗与现代治理的深刻思考。作者以城乡二元视角,揭示了当代社会在现代化进程中面临的文明困境——我们如何在发展与守护之间找到平衡点?
文章首先构建了空间的对立:城市与农村。作者承认城市禁放的合理性,却质疑农村地区“一刀切“政策的必要性。这种区分实际上触及了现代性治理的一个核心特征——标准化与统一化。法国思想家福柯所言的“治理术“在此显现:现代社会倾向于通过统一的规范来管理差异化的生活实践。烟花爆竹在农村的广袤空间中,其污染效应确实被自然稀释,但现代治理往往选择最易操作的禁令方式,而非更具包容性的差异化方案。
作者敏锐地捕捉到,烟花爆竹不仅是一种物质实践,更是集体记忆的载体。“爆竹声中一岁除“、“空气中弥漫的香火的芳香“等描述,勾勒出一个民族的情感图谱。德国学者阿斯曼的文化记忆理论指出,此类仪式性实践是连接过去与现在的“存储记忆“。当这些记忆载体被切断,随之消失的是一种文化认同的连续性。年轻人感觉“年味越来越遥远“,正是因为失去了这种可感知的文化符号。
文章进一步质疑了现代性对传统的工具化处理。作者指出,相较于汽车尾气和工业排放,烟花爆竹的污染被不成比例地放大。这种选择性关注暴露了现代治理中的一个悖论:我们往往对分散的、可见的传统习俗采取严厉管制,却对系统性的、隐蔽的现代污染表现出惊人的容忍。这种不对等的处理方式,反映了权力对不同类型的实践有着差异化的合法性判断。
在修辞层面,作者运用了丰富的感官语言描述记忆中的春节景象:“鞭炮齐鸣的壮丽景象“、“香火的芳香“、“喧嚣的人世间“。这些具身化的记忆与“无趣的天堂“形成强烈对比,暗示现代性所承诺的“清洁世界“可能以情感贫瘠为代价。这种对比不是简单的怀旧,而是对现代生活异化的深刻批判。
文章最终指向一个更为根本的问题:社会进步是否必须与传统割席?作者提出的“优化环境“、“设计更合理的方案“等建议,实际上呼吁一种更具包容性的现代性——能够尊重差异、容纳多元生活形式的现代性。这种现代性不是通过禁令来实现纯净,而是通过智慧来协调多元价值。
《美好的记忆》的价值在于,它超越了简单的政策辩论,触及了现代人生存的深层矛盾:我们渴望进步带来的便利,却又恐惧随之而来的文化失忆;我们追求秩序与安全,却又怀念那些“危险“的欢乐。烟花爆竹的命运,某种程度上也是所有传统在面对现代性时的命运缩影——被审查、被规训、被重新定义。而真正的文明智慧,或许在于找到让记忆的焰火继续绽放的方式,既不伤害当下,也不切断与过去的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