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启禀圣上,今日刚得到边塞战况,我们打了大胜仗,李家父子上书,请圣上亲自观战,以涨将士士气,乘胜追击,将边塞彻底收复。”
下面的大臣议论纷纷,有主张不去的,有主张去的,一时之间,人声鼎沸。
金皇见形势不佳,率先发问,“王卿如何看呢?”
“回陛下,我们与边塞打了十多年的仗了,其中遭受了多少侮辱,嫁过去多少子女,不是被战事拖累家破人亡,就是被侮辱到自尽,其中的苦楚只有自己知道啊!如今李将军大获全胜,把边塞的大部分土地变成了自己的地盘,不能给他们喘息的余地呀,一定要乘胜追击,把以前的颜面都要回来!”王伍一收到金铖的指示,极力地促成皇帝此次亲临战场。
金皇听闻勃然兴起,拔剑舞动,“王卿说得有理啊!我们必将收回实地,重新整顿民情,近年来,被战事拖垮的国库要再次兴起,我金朝必将一统天下。”
顿时,人声鼎沸,众人齐贺,“金朝盛世,一统天下!”
在大臣们的极力吹捧下,在童贵嫔的鼓动下,金皇决定带着贵嫔和三皇子去边塞打这有史以来最有把握的一仗。
金朝事务暂时由大皇子和二皇子一同商议决定。
出行当天,金朝人民,人人欢送,为皇帝献上了忠诚和期望。
而处于二皇子背后的皇后还在秘密的谋划着什么。
----------------------------------------------
几日后,边塞传来战报。
因金皇的指挥失误,被敌人绕后,夺得先机,金皇被洌所擒获,贵嫔与三皇子不知所踪。
皇后力挽狂澜,让二皇子带领一批兵马迅速到边塞拯救金皇,不管边塞开出什么条件,均接受,以图后计。
二皇子即日启程,前往边塞。
此时的大皇子才站出来,主张朝中事务一律由自己代管,大敌当前,不可贻误。
而民间却传来一阵声音,金皇奢靡享乐,在边塞不仅贻误战机,还带着贵嫔皇子游山玩水,夜夜笙歌,当地的百姓痛苦不已,甚至把贵嫔当做妖族妲己,群起而攻之。
民间的声音起此彼伏,又有传闻说金皇与三皇子一同被俘虏,二皇子在赶去营救的路上也不知所踪。
幸好在大皇子持重耐心的等待下,事情终于有了转机。
原来大胜边塞是真的,但是李家的目的是想让金皇看到将士们的辛苦,而让金皇体恤将士,发放更多的补给,可没想到金皇到达边塞后,大部分金银珠宝已经在路途之中挥霍大半,补给所剩不多,也只能解决燃眉之急,不能解决将士们的长久温饱问题,更是在贵嫔的花言巧语之下,金皇认为俘虏可以创造价值,金银珠宝也可以靠抢,百姓们纷纷倒戈边塞,让金皇在当地的威望近乎于无。
百姓们将金皇的动态透露给洌,洌设计俘虏了金皇,让金朝的社稷岌岌可危。
二皇子的救援没有及时到达,反而遭到伏击,生死不明。
大皇子身坐朝堂,只能掌握大局,稳定自若,缓缓图之。
金皇子嗣稀少,如今二皇子、三皇子相继出事,金铖在朝堂内努力培植自身势力。
不得已,大皇子指派周盛,到边塞协谈,接回金皇,并秘密调查二皇子、三皇子的情况。
数日后,金皇、贵嫔与三皇子平安归来,金皇却在惊吓中卧床数日,不过十几日便薨了。直到皇帝薨逝,二皇子还没有寻回。
金皇薨逝前留下密旨,由大皇子继承皇位,但皇后的人选早已内定,谁都不知道。
而苏凝又成为了众矢之的。
金皇是因为边塞才发生这样的事,如果让苏凝这样的异族人成为皇后,会使得民怨不止。
金铖明明知道这些事情,可后宫的封赏旨意迟迟不下,似乎还在等着什么。
苏凝倒也乐得清闲,天天待在屋中,摆弄摆弄花草,仿佛这些事与她没有关系。
也有好多天没有见过金铖了,苏凝知道他事务繁重,既需要安排金皇的后事,还需要整顿宫内的事务。
说起宫内的事务,周盛一直在外寻找二皇子,皇后一直守在后宫,她算是金铖继母,理应是母后皇太后,金铖的亲生母亲也随着金皇去了,金铖的脸上没有太多情绪,看不出是伤心还是不伤心,太多的事了,走到现在也麻木了。
金铖常常把自己关在屋里,不知道在跟大臣们谋划着什么,一批大臣进去了,出来了,另一批大臣进去了,出来了,没有重样的,其实说来说去也都是那样这样的事,都是悬而未决,金铖也很难受。
苏凝回想这些时光,她给洌和金铖之间互相传信,给金朝造成了大胜的假象,通过秦墨、李家,俘虏金皇,提供信息,包括粮草、驻扎地、随行人员、喜好的美女模样、吃食,通通都是金铖告诉自己的,苏凝想了想,幸好有这只可爱的小鹰,才能有这么方便的沟通。
金铖和洌之间的信任不是因为苏凝而建立起来,两人早有通信,这是苏凝从有些信件中看出来的,比如,洌总是会在信件的最后一句,问“玉否?”,苏凝一眼就看出,这是在问自己是否安好,苏凝也碰巧看过两眼,后面一句都会写“安。”
这就不奇怪,为什么金铖第一次见到自己时不惊讶,为什么会痛快地答应和亲,为什么会答应帮助自己。
这一切都是有预谋,有计划的。
就算是计划也好,预谋也好,苏凝总是想,总之,金铖是帮自己报了大仇,也尽全力保全了自己的家人和亲友。
名分什么的,自己都不在乎了。
这也是苏凝想对金铖说的,皇后的位子、荣华富贵,自己从来不稀罕,经过了这么多事,已经完成了心愿,也是自己该离开的时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