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_全文免费无广告阅读 > 玄幻奇幻 > 朱元璋奉天反明 > 第013章 庆历新政,元宵凶案

第013章 庆历新政,元宵凶案(1 / 1)

——书接上回——

“焉儿,你去跟严先生一起勘察现场吧。”纳兰焉的外公,以一种不容置疑的口吻说道。

“嗯…就拜托外公了。”纳兰焉稍一沉吟,眼神中闪过一丝坚定与感激。

纳兰焉将封锁现场的任务交给了冷静果断的靓次泊,后者迅速而有效地指挥着捕快们拉起了警戒线,确保了现场的完整性。

随后,纳兰焉紧紧跟着严浩那稳健而有力的步伐,每一步都似乎在向她传递着一种无形的力量,引领着她走向那个未知而危险的真相。

走进那间满是血气的茅厕,纳兰焉不由自主地皱起了眉头。

这里的空气仿佛凝固了一般,沉重得让人几乎无法呼吸。

然而,她首先闻到的却不是血腥气,而是一股淡淡的、却异常刺鼻的刺激性气味,那味道像是某种药剂,让她的鼻子不由自主地抽动了一下,心中升起一股莫名的不安。

“老师,情况怎么样?”纳兰焉强压下心中的不适,尽量让自己的声音听起来平稳。她紧盯着严浩的背影,只见他正蹲在地上,仔细地检查着地面上的每一处细节,那双锐利如鹰的眼睛不放过任何一丝可能的线索。

严浩的动作专注而熟练,纳兰焉暂且没去管那股让人难受的气味,而是全神贯注地观察着四周。

纳兰焉注意到,茅厕的角落里散落着一些破碎的陶瓷,瓶内残留的液体似乎与那股刺激性气味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而地面上,那些暗红色的血迹在昏黄的灯光下显得格外刺眼,仿佛在无声地诉说着这里曾经发生过的一切。

严浩没有立即回答,而是继续着他的检查,纳兰焉也不着急,学习着严浩的一举一动。

“人…应该已经死了。”严浩说道:“尸体依靠着门,把门堵住了。”

“这…”纳兰焉微微一愣:“门被尸体从里面堵住了?那凶手该怎么离开这隔间啊?”

一具浑身浴血的女尸紧紧依靠着门躺着,把隔间的门从里面堵得严严实实,她的身体以一种扭曲而绝望的姿态定格,仿佛是生命最后时刻的挣扎。

鲜血从她身体的各个伤口汩汩流出,沿着门缝缓缓流淌,形成一条条触目惊心的血线,空气中弥漫着浓重的血腥与铁锈混合的气味,令人作呕。

而在她的尸体上,还扔着一把鲜血淋漓的刀,刀尖上还挂着几缕断裂的发丝和肉丝,闪烁着寒光,在昏黄的灯光下更显得阴森可怖。

这把刀,多半就是夺走她生命的凶器,其上斑驳的血迹仿佛诉说着一段残忍而暴力的故事。

此时,刘旭和年轻的孙蹦蹦带领着手下捕快匆匆赶来,他们的脚步声在空旷的走廊里回响,与外面急促的风声交织在一起,营造出一种紧张而压抑的氛围。

刘旭一眼便看到了死者被凌乱长发遮掩的脸,他猛地一愣,随即脸色大变,眼中闪过一抹难以置信与震惊。

“你认识?”严浩出声问道。

刘旭深吸一口气,强压下内心的波澜,躬身一礼,声音中带着一丝颤抖:“回禀太上皇,此女乃是庆历新政期间,举报反贼李顺,胡适的孙女却没想到……”

说到这里,他的话语一顿,似乎无法继续下去,眼中满是惋惜与痛楚。

严浩闻言,眉头紧锁,陷入了深深的回忆之中,自己退位不久以后,自己辅助儿子改革时期。

玄宋一朝,风云激荡,为了铁腕维护那摇摇欲坠的中央集权,防止地方割据的暗潮涌动,朝堂之上,一系列雷霆手段悄然铺开,紧张氛围笼罩了整个皇城。

政~治上,夜色未褪,紫禁城内已是灯火通明,政事堂于内庭深处悄然设立,宛如一柄利剑直指权臣之心。

为限制那权倾朝野的宰相之权,严浩心思深沉,增设副宰相“参知政事”,一时间,朝堂之上,暗流涌动,各派势力纷纷拉拢新晋的参知政事,试图在这场权力的游戏中占据先机。

军事上,禁军营地,号角声骤然响起,打破了往日的宁静。

为了彻底打破将领专权的局面,严浩一声令下,废除了统领禁军大权的殿前都点检一职,犹如斩断了昔日军阀的臂膀。

紧接着,殿前司、侍卫马军司、侍卫步军司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三帅分庭抗礼,各自统领禁军,看似平衡,实则暗藏玄机。

然而,严浩并未就此满足,又在中央设立了枢密院,如同一双无形的眼睛,紧紧盯着三帅的一举一动,掌控着调兵遣将的最终权力。

一时间,军营内外,人人自危,每一次换防、每一次调动,都充满了未知与紧张。财政上,更是波澜不惊中暗藏惊涛骇浪。

三司(盐铁、度支、户部)横空出世,如同三道铁闸,牢牢锁住了国家的经济命脉。

三司使由严浩的亲信担任,他们手握重权,对每一笔开支、每一份税收都斤斤计较,仿佛是在用算盘计算着国家的未来。

朝堂内外,关于财政的争议从未停歇,每一次决策都牵动着无数人的心弦,紧张的气氛如同一张无形的网,将所有人都牢牢束缚其中。

在这片权力的旋涡中,玄宋一朝的每一个角落都充满了紧张与激烈,严浩为进一步加强中央集权,削弱官员的权力,推行了一项前所未有的改革一职多官制度。这一制度如同一张错综复杂的网,将朝廷内外的大小事务紧紧束缚其中。

每位要职之上,他都精心安排了数位官员,彼此之间相互牵制,互为掣肘,确保没有任何一人能独揽大权。

随着一职多官制度的实施,朝堂之上每日都上演着激烈的权力博弈。官员们或明或暗地争夺着话语权,试图在复杂的局势中为自己争取更多的利益。

而严浩则如同一位冷静的棋手,默默观察着这场权力的棋局,偶尔出手,便能在关键之处掀起滔天巨浪。

同时,为了吸引更多的人才进入官场,严浩大兴科举,广纳贤才。

然而,科举之路并非坦途,考生们需在千军万马中脱颖而出,方能获得一席之地。而一旦踏入官场,他们便发现自己陷入了一个巨大的漩涡之中。

恩荫制如同一张无形的网,将权贵们的子孙后代牢牢地绑在了权力的战车上。这些年轻官员们,有的才华横溢,有的却平庸无奇,但都怀揣着对权力的渴望,在官场上奋力挣扎。

奉行“恩逮于百官唯恐其不足”的笼络政策,严浩慷慨地将金银财宝、田地房产赏赐给官员们。

然而,这些丰厚的赏赐并未能激发官员们的进取心,反而让他们更加贪恋权位,沉迷于享乐之中。

朝堂之上,官员们竞相攀比,奢华之风盛行。而那些真正有才能、有志向的人,却在这样的环境中被埋没,无法施展自己的抱负。

随着时间的推移,官僚机构逐渐变得庞大而臃肿,如同一头庞大的怪兽,吞噬着国家的财富和精力。

各级官员之间推诿扯皮,行政效率低下,百姓的疾苦无人问津。而“冗员”问题更是日益突出,许多官员身居高位却无所作为,成为了国家的负担。

严浩为了稳定秩序已成为当务之急,推行了“养兵”之策,决心以强大的军事力量作为国家的坚实后盾。

严浩废除了沿袭自东晋的府兵制,转而采取招募制度。

一时间,全国各地响应号召,青年壮丁纷纷投笔从戎,渴望在军营中建功立业。

招募的旗帜在城头飘扬,新兵们怀揣着梦想与热血,络绎不绝地涌入军营。严浩亲自主持阅兵,看着这一支支逐渐壮大起来的军队,他的眼中闪烁着坚定的光芒。

然而,养兵之费,浩如烟海。为了维持这支庞大的军事体系,国家的财政负担日益沉重。赋税的重担压在了百姓的肩头,田间地头,农民们唉声叹气,辛苦耕耘换来的粮食大半都交了上去。

全赋税的十分之七八,都倾注在了养兵之上,国家的经济命脉仿佛被一只无形的大手紧紧扼住。

与此同时,军队和官员的激增如同蝗虫过境,将国家的财政吞噬得千疮百孔。原本就拮据的政府财政,如今更是雪上加霜。

朝堂之上,大臣们争论不休,有的主张削减军费,有的坚持加强国防,意见分歧严重,国家的前途命运仿佛悬于一线。

严浩深知自己的决策已经引发了连锁反应,但稳定社会秩序的决心却从未动摇。

严浩默默地承受着来自各方的压力,心中暗自思量,如何才能在这动荡的时局中,找到一条既能稳定国家又能兼顾民生的道路。

严浩终结五代十国之乱,开创玄宋王朝辉煌盛世的帝王,自登基之日起,到儿子严庆历即位以后,帝国的繁荣背后,却悄然酝酿着一场前所未有的风暴。

经济的快速增长如同一把双刃剑,在带来前所未有的物质丰饶的同时,也加剧了社会的贫富分化。

土地,这个古老国度中最宝贵的资源,开始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被兼并集中。富者田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土地买卖与典卖之事,几乎成了街头巷尾的常态。

两税之外,丁口赋、各种苛捐杂税如雨后春笋般涌现,沉重的负担如同巨石,压得百姓喘不过气来。

在这动荡不安的时局中,王小波,一个普通的农夫,终于忍无可忍,振臂一呼,揭竿而起。他的起义之火,迅速点燃了四~川大地的愤怒与不满。

成~都,这座昔日的繁华之都,很快便成为了王小波和他的战友李顺建立的“大蜀”政权的都城。

旗帜飘扬,战鼓雷动,一场旨在推翻暴政、争取自由的斗争,在这片古老的土地上轰轰烈烈地展开。

与此同时,远在边疆,王均的起义如同一颗惊雷,炸响了玄宋王朝的宁静。

王均率领着同样饱受压迫的百姓,高举反抗的大旗,誓要与朝廷决一死战。

而更为严峻的是,北方的李元昊,趁着玄宋内忧外患之际,毅然决然地称帝,建国号大夏,史称西夏。

李元昊的铁骑如同狂飙,席卷了辽阔的草原与边疆,对玄宋王朝构成了巨大的威胁。

面对这内忧外患的严峻局势,严浩虽已步入暮年,但那份王者之气却丝毫未减。他深知,唯有变革,方能救亡图存。

于是,他召见了朝中的栋梁范仲淹与富弼等人,给他们拿出一套使天下太平的方案来。

而与此同时,辽朝内部亦是一片混乱。

萧燕燕在严浩的暗中支持下,巧妙布局,一步步向权力的巅峰迈进,直到萧燕燕在严浩的帮助之下取代辽朝称女帝以后不久投降玄宋南朝,才彻底结束一切天下重新统一。

——未完待续——

最新小说: 超神宿舍 两色弈 灵传承 金河战记 灵素契约 天命一局棋 魔力天下 倚风听花浮刃白 逆神星 朱元璋奉天反明